3.1相关研究论文
[1]赵小敏,蔡海生.以学科为抓手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17(03):11-15+92-93.
[2]赵小敏,蔡海生.基于有特色、高水平的地方农业高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18(02):11-16+92-93.
[3]赵小敏,蔡海生.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地方农业高校服务农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与探索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19,20(04):12-17.
[4]赵小敏,蔡海生,何雯洁.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线上教学的实践探索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20,21(04):1-7+15.
[5]赵小敏,陈美球,蓝猷平,陈小涛.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20,21(05):1-8.
[6]赵小敏,胡永升,曾志将,陈美球.农业高校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任担当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21,22(02):28-33+88.
[7]赵小敏,胡永升,陈美球.新农科视域下交叉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22,23(02):9-15.
[8]喻成龙,赵小敏,方汉孙,黄华军,周春火.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——以“农业环境保护”课程为例[J].教育教学论坛,2021(18):80-83.
[9]姜冠杰,赵小敏,龚霞,郑诗樟,张嵚.农学专业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改革初探[J].科教导刊,2022(11):94-96+106.
[10]尹鑫,周春火,黄华军,赵小敏.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环境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J].教育教学论坛,2022(14):6-10.
[11]蔡海生.德国双元制教育对我国高校实践教育的启示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本科生实践教学为例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18(03):60-65+95.
[12]蔡海生,赵小敏,朱述斌,张学玲.加快培养农林卓越人才,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——新时代江西农业大学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“四新”思考[J].高等农业教育,2020(05):8-11.
[13]贺浩华,蔡海生.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思考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18(05):6-11+91.
[14]贺浩华,蔡海生.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地方农业高校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19,20(03):1-7.
[15]边建民,贺浩华,方加海,朱昌兰.作物学学科本科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探索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为例[J].教育现代化,2020,7(30):1-3.
[16]边建民,贺浩华,方加海,朱昌兰,贺晓鹏.作物学学科研究生“问题解决式”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与展望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为例[J].劳动保障世界,2020(02):50.
[17]赵慧芳,陈清,刘志兵,魏洪义.疫情期间高校在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——基于江西农业大学本科课程的调研[C].贺浩华,魏洪义.新农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.南昌:江西高校出版社,2021:716-724.
[18]王莲花,赵慧芳,李雅琼,赵雷,魏洪义. “一二三”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[C].贺浩华,魏洪义.南昌:江西高校出版社,2021:354-359.
[19]李雅琼,徐咏文,贺浩华,魏洪义. 地方农业高校新农科教育改革实践[C].贺浩华,魏洪义.新农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.南昌:江西高校出版社,2021:572-576.
[20]李雅琼,黄波, 魏洪义,贺浩华. 区域性农业高校本科教育“三体”模式的探索[C].贺浩华,魏洪义.新农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.南昌:江西高校出版社,2021:577-582.
[21]魏洪义,黄英金,李保同.农科类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探索[J].实验室研究与探索,2012,31(04):117-120.
[22]朱昌兰,李保同,徐小彪,魏洪义,黎敏,黄小珊.植物生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——基于江西农业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改革实践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12(03):71-74.
[23]赵丽红,郭熙,罗志军,余敦,王屏,栗丽.学科竞赛驱动下的GIS专业课“课程思政”实践教学改革探索[J].教育现代化,2020,7(52):62-66.
[24]钟海燕,黄宏胜,郭熙,陈美球.“赛学融合”引导下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——以江西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[J].教育观察,2022,11(13):69-72.
[25]朱伈远,蔡海生.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分析[J].江西教育,2022(17):32-34
[26]罗晨,蔡海生,张蕾.竞技强能导向的“课赛相通”教学改革实践探索[J].科教导刊,2021(29):93-95+127.
[27]翁星,魏毅,蔡海生.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——基于个体特征变量的探索调查[J].中国农业教育,2020(3):81-93.
[28]]蔡海生,黄月胜.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研究——以江西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为例.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思政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,2019(10)
[29]程建华,蔡海生.影响高校学风建设效果的原因和对策分析——江西农大国土学院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[J].河北农业大学学报(农林教育版),2012年(6).
[30]蔡海生,张学玲,陈美球等.资源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实践教育创新实践研究[J].
江西农业大学学报.社科版.2011年增刊.
[31]蔡海生.质量立校、特色兴校、人才强校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[C].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.江西教育改革40年.南昌:2018:634-638.
[32]边建民,蔡怡聪,彭小松,徐―杰.“CBL+思维导图”教学方法在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*[J].高教学刊,2019(17):75-77.
[33]刘冰*, 况卫刚, 熊桂红, 马建, 蒋军喜. 特殊时期植物病理学相关课程网络教学的思考[J]. 科教导刊(电子版), 2020, 31: 177-178.
[34]刘冰*, 陈先意, 吴思梦, 蒋军喜, 宋水林. 对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[J].中国教育技术装备, 2019, 14: 93-94.
[35]刘冰, 聂嘉俊, 蒋军喜, 崔汝强, 马建. 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[J].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. 2013, 26: 100-101.
[36]刘冰, 聂嘉俊, 蒋军喜, 崔汝强, 马建. 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效果与建议[J].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. 2013, 24: 99-100.
[37]刘冰. 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动植物检验检疫专业[J]. 畜牧与饲料科学. 2011, 32(6): 61-62.
[38]刘冰, 向妙莲, 宋水林, 罗有强. 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[J]. 科教文汇. 2011, 11(下旬刊): 170-171.